三大平台,围攻“拼多多”
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18:28  浏览量:2

作者丨江上酒

编辑丨文定

2015年,拼多多横空出世,用巨额补贴+低价的核心打法,打了传统电商平台一个措手不及。

十年后,拼多多不会想到,自身曾引以为傲的低价打法,竟被前辈进行了效仿。只是这次的战场,由线上来到了线下。

近期高调出手的,是京东。8月30日当天,在宿迁的几大核心商圈,有4家京东折扣店高调开业。仅开业当天,4家店便累计涌入了30万人次的顾客,而吸引他们的,不仅仅是京东的品牌,更是划算的价格。

9.9元30枚的鸡蛋、7.99元24瓶的矿泉水、18.9元一斤的金枕榴莲......在实实在在的“硬折扣”面前,无论男女老少,都不免喊出一句“真香”。

京东折扣店中,设置了“天天低价”的标语

硬折扣的狂欢,不止在宿迁上演。仅在1天前,距离宿迁530公里外的杭州,美团旗下的硬折扣品牌“快乐猴”也正式开业。4个蛋挞4.9元、10斤五常大米39.9元、30枚无菌蛋也只需11.5元,这样的定价,亦刷新了杭州居民对新一线城市的物价认知。

快乐猴的无菌蛋,30枚只需11.5元

在这场“硬折扣”的狂欢中,作为电商老大哥阿里,自然也不甘落后。8月29日,阿里旗下的盒马,宣布将盒马NB部分门店全新升级为“超盒算NB”,谐音“超合算”,并在当日在10城17店同开,启动了硬折扣的新探索。

部分盒马NB门店转型为超盒算NB

为何三大平台会纷纷选择在线下布局折扣店?在派代看来,这其实是电商平台强供应链能力的一种具象化外溢表现,反观拼多多和抖音,供应链能力相对较弱,所以近期还未入场。

三家平台高举着“天天低价”的大旗,消费者确实得到实惠了,可对于电商平台而言,这种折扣店模式,是否能持续?

“硬折扣”的背后,其实藏着不少红利

据派代了解,在折扣店的商业模式中,大致可以分为两种,既“软折扣”与“硬折扣”。

比如以嗨特购、好特卖为代表的传统折扣品牌,就被称之为“软折扣”。其盈利逻辑是:以低价进货大牌的尾货或断码产品,然后再以折扣的方式让利给顾客,最后从中赚取价差。这种盈利模式,与唯品会有些类似。

嗨特购的软折扣门店,多依赖大牌尾货

相较于“软折扣”依赖大牌,“硬折扣”更多的是从供应链环节上去优化成本,或是对自有品牌进行主动降价,形成的成本优势,从而实现对顾客的让利。

比如京东折扣店,便是背靠着强大的京东物流体系,通过供应链环节的优化,降低综合经营成本;再比如超盒算NB,旗下拥有大量自有品牌,定位中高端的商品自然会存在溢价部分,而主动对这部分商品降价,自然就能形成让利空间。

因此,不同于“软折扣”的逻辑,“硬折扣”并不依赖尾货或临期品,而是通过精简供应链、打造自有品牌、压缩运营成本等方式实现低价。在这一逻辑中,无论是SKU的稳定性,还是产品的日常供应上,都会更加稳定。

在派代的观察中,在做折扣这件事上,三家平台可谓是各有千秋。谁会从中胜出?这还要从门店规模、SKU、客群定位、门店数量等多维度剖析。

首先,从占地面积与SKU数量上来看,京东折扣店明显是规模最大的,平均占地面积均在5000平米以上,SKU更是超过了5000种,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的全部品类。

反观快乐猴与超盒算NB,面积则要小得多,普遍不超过1000平米,在SKU的选择上也不似京东折扣店的“大包大揽”,而是会更加聚焦,选品上会更倾向于“宽类窄品”,仅有1200-1500种左右。

派代整理,三平台门店面积与SKU对比

其次,从价格维度上来看,从几样基础单品的对比上能看出,京东便利店的折扣力度是三家中最大的,快乐猴与超盒算NB不分伯仲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快乐猴的官方口径中,其定价水平要比升级前的盒马NB要低10-30%。

派代整理,三家折扣店部分产品价格对比
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超盒算NB的平均价格在三家中并不占据明显优势,但在超盒算NB的SKU分布中,有约60%都是自有品牌,而这部分商品往往定位中高端,且存在品牌溢价,一旦超盒算NB选择对这部分商品让利,那么局面或将迎来反转。

最后,在门店数量上来看,快乐猴目前是最为保守的,仅在杭州开设了1家门店,有计划于近期在北京开设第二家;京东折扣店目前为7家,除了宿迁的4家以外,分别在北京房山有2家,河北涿州有1家。

至于超盒算NB,则比较特殊,由于该品牌是由原本的盒马NB升级而来,在快速转型下,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超300家门店,是三平台中门店数量最多的。

派代整理,三家折扣店的选址特点

而从城市分布上,也可看出三大平台的战略定位。京东折扣店更倾向于在“五环外”城市开店,目标是取代传统的综合商超;快乐猴则是对准一线、新一线的核心地段,除了满足社区经济外,更重要的是对准上班族的需求;超盒算NB由于继承了盒马NB的选址,定位上仍聚焦于社区经济,广泛布局于国内的各级城市,做到全方位覆盖。

综合以上分析其实不难看出,虽然三家平台都在做折扣店,但无论从品牌定位上,还是瞄准的市场上,其实都有着不小的差距。

那么在这场对“硬折扣”的布局与尝试中,平台看到了哪些行业机会?相较于传统的零售模式,折扣仓又存在着哪些优势?

中国的线下零售,正在经历一场重构

2022年,永辉超市迎来了至暗时刻,在短短1年时间里,在全国关停了近60家门店,而这一现象也预兆着,传统综合商超的零售模式,正在走下坡路。

与此同时,以盒马、山姆为代表的新型零售,正在快速崛起,山姆年内成功在国内开店6家,盒马更是夸张,年内开店达46家,当选了该年度的“开店冠军”。

传统综合零售的瓶颈在哪里?新型零售又为何能一路高歌猛进?在派代看来,两者最大的区别,就是对于客群的锚定能力。

不同于传统综合商超的包罗万象,新型零售的SKU会更聚焦,而在会员制度下,门店对于客群拥有了天然的筛选能力,在更差异化、精准的产品提供下,利润空间也由此产生。

山姆超市,用会员机制筛选顾客

因此,基于同样的逻辑,折扣店的出现,其布局最大的意义也是锚定人群。但不同于会员店,折扣店的定位,是要做到极致的性价比。

对于三家平台下场布局折扣店,派代智库「零售电商」专家、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,在当下的消费业态中,无论是传统的综合商超,还是便利店,都在面临着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,而三家平台的布局,就是要捕捉这波红利。

庄帅认为,通过对线下的布局,电商平台可以构建出一个新型的“电网仓一体化”的新零售模式,从而扩大其在零售业的优势。

派代智库「品牌营销」专家、万物天泽营销咨询创始人许晓辉的观察中,在拥有供应链优势的基础上,电商平台做线下零售,无论其利润还是效率,都要远大于传统零售的模式。

谈及新型零售的优势时,许晓辉评价道:“全生态的高频消费,叠加系统性带来的效率,是要远远大于单一折扣业务场景的,对于传统零售模式而言,将会是降维打击的存在。”

只要折扣店能够保证供应链的稳定,那么在价格维度上就能获得绝对优势,在“天天低价”的用户心智占领下,客流量自然会逐渐由传统零售向新型零售一方倾斜。

同时,许晓辉还注意到一个现象,那就是三家平台对“硬折扣”模式的布局,不仅会对传统零售模式造成冲击,对于市面上的“软折扣”零售店而言,也将造成一定冲击。“硬折扣的优势,就是极致的性价比,是极致的供应链逻辑,这是软折扣远远做不到的。”

那么,折扣店作为各平台天然的前置仓,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补齐即时零售的生态位?

对此,庄帅表示,这三家平台,背后都有着成熟的骑手配送体系,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,折扣店的存在,既是为了抢占零售业的生态位,更是对即时零售生态的一种补充。

许晓辉也持类似观点,他告诉派代:“线下门店有前置仓的优势,也有门店本身的品牌优势,还能满足线下销售场景,其实是一个全渠道即时零售+前置仓的模型。”

但这一过程,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有待解决。派代智库「即时零售」专家、《即时零售传》作者老张表示,他目前仍保持观望态度。在他看来,折扣仓纳入即时零售体系以后,盈利将会是个大难题。

在老张的推算中,即时零售对于商品的利润率要求非常高,单是一项配送费,就是一笔不可忽略的巨大成本,而折扣店的定位,便决定着其本身利润就较为有限。

因此,老张的态度是:“折扣店想要作即时零售,能否把利润跑通很关键,到底能不能结合,者还需要门店进一步的经营实践去验证。”

线上零售愈发饱和,线下或成为新的突破点

茵曼创始人老方,曾在派代的访谈中犀利提出:不做线下的电商品牌,是活不长久的。

这一观点,道出了电商平台正面临的困境。

2025年初以来,阿里、美团、京东三家平台针锋相对,围绕外卖这一领域,开启了一轮巨额补贴大战,可酣战了半年后却发现,无一不陷入了泥潭。

在二季报出台以后,几家平台可谓是一片愁云惨淡,美团经营利润暴跌98%,京东净利率直接腰斩,阿里利润率虽保持稳定,可账面上的利润也下降了百亿左右。

图片引自财经杂志,美团、阿里、京东往年利润率对比

三家平台意识到,如今再想要复刻十年前,巨额补贴换增长的逻辑,在存量市场中已然行不通了。几家平台或许想到了一块:想要打破增长桎梏,突破口不在线上,而是在线下。

在许晓辉看来,如今线上线下零售正在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,想要稳住线上的优势,线下的布局是不可或缺的。后电商时代,无论是线上零售还是线下零售,对于供应链的考验都愈发严格,谁能在源头拿到成本优势,谁就能占据未来市场。

而几家平台对线下的布局,恰好是供应链能力外溢的具象化表现。正如老方所观察到的那样,电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卷,在成本压力下,中小商家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,纵观中国的零售占比,线下依旧占据大头,因此对于电商行业来讲,线下依然存在着很多机会。

与此同时,老方也强调,传统的线下零售玩法肯定是行不通了,想要在线下破局,就要找到新的玩法。所谓新的玩法,无非两点,要么能够对客群进行精准分层,要么建立全新的品牌心智,而这两点优势,电商平台恰好都具备。

因此,在这轮零售变革中,电商平台自然而然成为了率先发起冲锋号角的突围者,而对于部分生产型商家而言,这未尝不是一波新的红利。

庄帅认为,对于拥有产品优势与供应链优势的商家而言,可主动与各大零售品牌寻求合作,在长期稳定的货源需求下,或能找到新的增长机会。

许晓辉也表示,在未来的零售场景中,极致的性价比与可控的产品质量,或成为零售业一个新的发展趋势,对于供应链能力强的品牌或商家而言,都是一波巨大的利好。

综上所述,电商平台对“硬折扣”商业模式的布局,或成为零售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而在线上竞争趋于饱和的当下,线下零售的竞争,或将释放新一轮的红利。

无论是会员店、折扣店,或是其他能够精准锚定客群的商业模式,基于更多元的零售场景,未来或探索出更多增长机会,这既值得电商平台重仓加码,亦值得广大中小商家重点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