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曼方建华自述:茵曼在天猫的三大劫(2)
发布时间:2014-04-22 11:17 浏览量:4
方建华看八个淘宝热点问题 亿邦动力网:女装的淘品牌还能站在前面几名,但男装却很难。你怎么看? 方建华:男装原来的淘品牌,卖货的理念比较多。而女装品牌中,几个淘品牌都是有鲜明的设计师理念和设计师灵魂。没有特色的商品,只限于卖货,曾经辉煌,后面就会慢慢的坠落了,只有品牌才有发展前途。 亿邦动力网:相比于女装,男装是受传统品牌挤兑压力更大吗? 方建华:发展得不好不是因为受传统企业挤压,而是过去一些男装品牌定位在卖货,没有自己的设计风格。现在情况有一些改变,比如花笙记就发展得很好,我觉得未来淘品牌男装只要不到处抄,不同质化竞争,发展会比女装更有机会。 过去,大家都认为传统品牌来了女装不行了,这个时候我们成长起来的淘品牌,无论是经营的规模、产品的开发能力,还是供应链的管控能力,比很多传统品牌还要优秀。反而是传统品牌的成长速度非常慢,线上和线下是两套体系,企业之间的交流也不多。 亿邦动力网:茵曼做得好,你认为做得最对的事情是什么? 方建华:我觉得是品牌定位。2008年大家都是定位一个卖货的,我们是想做一个长久的品牌,一直在坚持,风格没有变来变去,2010年起天猫也很重视品牌的培养,整个成长的环境很适合品牌的成长。 亿邦动力网:有人说你要收购其他品牌,是真的吗? 方建华:我没有说我今天要做多少个品牌,要收购多少个品牌。双11去年做了七千万,我给我团队定的目标是保4500万冲5500万,结果我们做了7000万。我问我们同事如果我们双11一件没卖,那我们还会活吗?企业时时刻刻要保持警惕不要盲目求大,只要基础打好了就什么都不怕了。 亿邦动力网:现在还没见到淘品牌扩充品牌很成功的,是时候未到吗? 方建华:每个商业模式都有人做成功,也有人不成功。百丽,把一个品牌做很好,把基础打得很牢,再做第二或者第三品牌。也很容易理解,在互联网的高速成长的情况下,大家都希望多做几个品牌,但不可能都做得好。实际上,一个品牌的市场容量也是特别大的。茵曼一直只有一个品牌,不排除以后会做两三个品牌,如果公司的基础已经打得很好,多一两个品牌没有关系。 亿邦动力网:两三年前,有人认为淘品牌年销售额只能做到两三个亿,现在许多人都超过了。现在你看到的淘品牌的天花板在哪里? 方建华:现在回头看,大家对淘品牌的天花板想得太早了,今年我们茵曼应该会做到五到六个亿的规模。我认为,未来三到五年,一定会出现一个年销售额达到二三十亿的淘品牌。 亿邦动力网:淘宝现在一直强调自己大数据,现在茵曼因此而受益了吗? 方建华:我觉得目前淘宝做了很多改进,淘宝搜索能够根据消费者所在地和购买习惯,实现千人千面让他们找到想要的商品。从这点上来说,淘宝不是简单把实体店搬到网上,超越了其它平台。 亿邦动力网:电商竞争环境变了,茵曼在运营上会做调整吗? 方建华:我们一直在做减法,工厂在2014年底外包了,这些工厂砍掉之后,后来物流管理也外包了。这对我们的直接影响是什么?管理的半径没有这么大了。未来,如果有非常专业的公司,客服也有可能外包。茵曼一家女装品牌公司,精力要聚焦在产品设计、产品研发、以及对渠道运营和管理上。 笔者观察:亲,你是谁?你会做减法吗?前几天,淘宝小二小二金光讲了一个故事,说的是阿芙精油曾经有一个同等级竞争对手,每一次投放广告的点击率和成交量阿芙精油都比不过这个对手。但是一年之后,此对手逐渐没落,而阿芙却很快成为淘宝精油类目中的头牌。 原因是什么? 小二金光解释的理由是,阿芙虽然营销数据表现不如对手,但在进行广告投放时保持了信息的连贯性和一致性,使消费者对阿芙品牌的认知不断增强。而其竞争对手并未把握这一基本的商业常识,片面地追求每次营销活动的效果。 我看到小二金光的观点在许多卖家身上应验,处在当下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,影响消费者产生购买选择的,不再是产品的独特卖点和品牌形象,而是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。只有为品牌确做了定位,才会有一致性的营销广告,沿着一条可积累的道路去快速高效地建立品牌,而不是陷入漫无方向的广告营销。 相同的道理,定位还会影响到公司的产品、管理、组织架构、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。它就像一个瞄准器,不看它乱放枪是打不准目标物的。而在淘宝十年间,基本三年竞争环境就会大变一次。每次大变中,有人获利,有人掉队。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,与其说是店铺创始人价值观跟不上淘宝的变化,还不如说是这些店铺老板没想清楚自己的定位。 淘宝大概可分为三个时代:卖货时代、品牌时代与小而美时代。卖货时代绝大多数是地摊卖家比较火,创始人无意中在淘宝开店就发了财,其中典型代表就是年销售额2亿左右的“柠檬绿茶”,在当时被人们称为“淘宝第一店”。 在以产品为竞争力的年代,谁有好货谁就是王道,谈不上店铺定位,也谈不上品牌定位。当货不再是竞争力的时候,店铺形象和品牌定位成为抓人眼球的因素。记得淘宝当时有一句流行语——哥卖的不是鞋,哥卖的是腿。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2010年后淘宝卖家兴起的模式:起初是店铺形象让人耳目一新,然后找准产品品牌定位,坚持几年,等到淘宝品牌时代的到来便呈爆发式增长了。如茵曼、裂帛、阿卡、韩都衣舍、七格格等无一例外均是如此。
而在淘宝不缺货的时代,消费者逐渐忘记“柠檬绿茶”那批卖家到底是谁了。其中也不乏尝试转型的大卖家,他们中间花上千万做自有品牌也不少。遗憾的是,不是没找准定位,就是找准了也没坚持,一看销量下滑就赶紧刹车,最后不了了之。 在淘宝不久的未来,又会是谁在跑道上落后呢?当以后棉麻女装卖家越来越多,并且他们比茵曼的定位更窄,那时又是什么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呢? 定位理论开导者杰克劳特发现,信息时代人的心智启动了两项功能保护自己,一是排斥信息,二是将信息简化和归类。由此有学者推导出,消费者在每个品类记住的品牌数量不会超过7个,到最后可能只记得两个。 这意味着品牌商必须做最要紧的事情,把最核心的竞争力玩到极致,这样才能让消费者记住他们。这也就是某些企业家所说的,企业做大了之后,考虑的不再是做什么,而是不做什么。大家熟知的案例就是耐克,把产品外包给全球的工厂,自己只管理品牌即可。还有可口可乐,百年历史中只做可乐不做其它。 中国的公司偏好多元化,比如茅台还做啤酒、红酒以及威士忌。但在消费者心里不可替代的位置,茅台只有白酒。到如今,中国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做减法的重要性,比如像茵曼这样的淘品牌,自己只做核心的品牌和渠道,而把仓库物流管理、生产、以及客服外包,目的其实只有一个——做最重要的事情,最大力度告诉消费者,茵曼到底是谁。 因此,我感觉,淘宝接下来的胜出者,是会做减法的人。